35岁的林女士迎来二胎,怀孕两三个月的时候,她感到下腹有坠胀感,去厕所一看——一块红枣大小、红红软软的球状物从阴道里“掉”出来,把她吓坏了。
只不过这东西只是冒出了一点点,不痛也不痒的,林女士心想:应该没有大碍。于是晚上睡觉前,她就用手指把这个肉球给塞回去了,还尽量往深处塞,第二天没有掉出来,林女士这才松了口气。
可没想过了一阵子,肉球又掉出来了,林女士依照上次的经验,又把它给塞了回去。但时间一久,这招就不怎么管用了,肉球掉出来的次数越来越多,甚至无法塞回。
于是,医院进行检查,结果显示为子宫脱垂。林女士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这哪是什么肉球,明明就是子宫啊!这子宫里面还有胎儿啊!"由于林女士正在孕期,无法接受手术,医生只好暂时放置了子宫托进行治疗。
在问诊中医生才发现,早在一胎过后,林女士就出现了子宫脱垂的症状,性生活时还会出现明显疼痛,但她以为只是“月子没坐好”,并没有及时就医;医生又问她产后是否进行过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她更是一问三不知。
好好的子宫,怎么就“掉”了呢?
一般来讲,骨盆底的肌肉和韧带,像一只强有力的手,托起了子宫。但是如果他们受伤或是失去弹性了,子宫就失去了依靠,不可避免的就“掉”下来了,出现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外的症状,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
图源网络,侵删
一般情况下,子宫脱垂多发生在已婚已产的妇女身上。除了先天原因,子宫脱垂一般由以下四个因素导致的:
怀孕、分娩
经阴道分娩次数越多,子宫脱垂的风险就越高。这也是为什么老一辈中,相当多的女性会出现子宫脱垂的原因。另外,难产、分娩后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对盆底肌的伤害更大,更易造成子宫脱垂。
衰老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绝经后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减少或缺乏,使筋膜等支持结构开始退行性变,变得薄弱、松弛甚至萎缩,加上年长出现的支持结构的肌张力低下,也会导致盆底功能下降,出现子宫脱垂等盆底障碍性疾病。
腹压增加
慢性咳嗽、慢性鼻炎、腹型肥胖、持续负重或便秘而造成腹腔内压力增加,可导致脱垂。
医源性原因
不当的盆腔类手术造成盆腔支持结构的缺陷,引发盆底功能性障碍,导致盆腔脏器脱垂。
子宫脱垂会有哪些症状?
轻度子宫脱垂一般没有什么症状,当病情逐渐严重,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腹坠胀、酸痛感。
子宫脱垂一般较严重时,会伴随着部分的阴道前壁脱垂,导致膀胱膨出,患者会出现尿频、尿急、尿不尽的症状;如果是子宫脱垂伴有阴道后壁脱垂的情况,将会影响到直肠,使大便不能顺利通过,造成便秘、排便困难。
重度子宫脱垂,宫颈和阴道组织都会“脱出”阴道外,加上长期摩擦的导致局部宫颈溃烂、感染,患者会出现脓性分泌物。
如何预防产后子宫脱垂?
首先,对于产后的女性而言,要避免长时间使用束缚带,月子期间使用束缚带。升高的腹压会使得尚未复原的盆底肌肉更集中向下推,进而增加或加重产后发生漏尿、子宫脱垂的几率及严重程度,所以要避免长时间使用束缚带。
其次,便秘时会用力进行排便,导致腹压增加,可能会引起子宫脱垂。因此产后女性应尽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的发生。
同时,产后要尽可能避免久蹲的姿势,以防止出现子宫脱垂。
当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尽早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治疗,以防后患。尤其是准备生二胎的女性,更应在怀孕前对自己的盆底功能做好评估,并进行必要的盆底修复,避免再次妊娠,使子宫脱垂等症状加重。
希望妈妈们能都早日恢复孕前健康体态,重获幸福生活!
远东产后康复项目
盆底肌松弛修复——针对盆底肌功能障碍、盆腔脏器脱垂、性欲降低、排尿困难、尿潴留的产后妈妈,通过采用不同频率、不同能量的电磁刺激及生物反馈训练,唤醒受损盆底神经肌肉,增加盆底肌肉肌力和弹性,使盆底功能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