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脱肛的定义
脱肛即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直肠壁部分下移,即直肠黏膜下移,称黏膜脱垂或不完全脱垂;直肠壁全层下移称完全脱垂。若下移的直肠壁在肛管直肠腔内称内脱垂;下移到肛门外称为外脱垂。
二.脱肛的原因
脱肛(直肠脱垂)的病因尚不完全明了,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
1.解剖因素
发育不良幼儿、营养不良患者、年老衰弱者,易出现肛提肌和盆底筋膜薄弱无力;小儿骶骨弯曲度小、过直;手术、外伤损伤肛门直肠周围肌或神经等因素都可减弱直肠周围组织对直肠的固定、支持作用,直肠易于脱出。
2.腹压增加
如便秘、腹泻、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排尿困难、多次分娩等,经常致使腹压升高,推动直肠向下脱出。
3.其他
内痔、直肠息肉经常脱出,向下牵拉直肠黏膜,诱发黏膜脱垂。
目前,引起直肠完全脱垂有以下两种学说。①滑动疝学说因腹腔内压力增高及盆底组织松弛,直肠膀胱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处直肠前腹膜反折部被推向下移位,将直肠前壁压入直肠壶腹,最后脱出肛门外。②肠套叠学说套叠始于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在腹压增加,盆底松弛等因素影响下,套叠部分不断下移,最终使直肠由肛门外脱出。
三.脱肛的症状表现
主要症状为有肿物自肛门脱出。初发时肿物较小,排便时脱出,便后自行复位。以后肿物脱出渐频,体积增大,便后需用手托回肛门内,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最后在咳嗽、用力甚至站立时亦可脱出。随着脱垂加重,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常有黏液流出,导致肛周皮肤湿疹、瘙痒。因直肠排空困难,常出现便秘,大便次数增多,呈羊粪样。黏膜糜烂,破溃后有血液流出。内脱垂常无明显症状,偶尔在行肠镜检查时发现。
四.艾灸治疗脱肛
中医认为脱肛属于中气下陷证的范畴,也就是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所导致降多升少,对脏腑维系升举之力减弱,直肠位置相对下移的病症。脱肛一方面遵循医嘱进行药物或者手术治疗,另一方面还可以进行艾灸辅助治疗,研究显示,艾灸调理脱肛有确切疗效。
艾灸脱肛的治疗原则是:补益元气、回阳固脱
艾灸取穴:百会、神阙、长强、足三里
功效:开窍醒脑、回阳固脱。主治: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脱肛、阴挺、久泻久痢。
定位: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穴居颠顶。
功效: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尸厥,角弓反张,风痫,水肿鼓胀,肠炎,痢疾,产后尿潴留
定位:在腹部,肚脐中央。
功效:向人体输送阳热之气。主治:便血、痔疮、脱肛、泄泻、便秘、腰脊痛、小儿惊风、尾骶骨痛、痫症等疾病。
定位:在尾骨尖端下,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功效:健脾和胃、补中益气、强身健体。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艾灸方法:用艾条或配合灸盒做温和灸,每穴10—15分钟,每次40-60分钟;或者配合贴敷养生灸,每次贴4-6小时。10日一个疗程。中间间隔2-3天。
亲
如果您想学到专业知识